市民在银杏林间休憩
孩子们体验农事活动
美丽的墙绘
市中区平兴镇成功创建区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镇,一幅山美、水美、味美、人更美的乡村振兴“平兴画卷”正徐徐展开。
产业鼓腰包
百年贡茶根植平兴,万亩茶园位列全区之最。大石坎位于滑石村五组,上千株老茶树已在此“定居”百年之久,见证着平兴茶业的发展壮大。“据史料考究,大石坎的茶叶早在清朝时期就是‘贡茶’,对栽培环境、茶树品质、制茶技术都有着严格要求,优中选优。”平兴镇党委书记马杰说道。
与“百岁高龄”的贡茶相比,三圣村千亩茶树当属年轻一辈,枝叶散发着勃勃生机,为迎接来年春天蓄势待发。
2019年,在峨眉山市经营茶叶多年的季宝生回到家乡平兴镇发展茶叶种植,他与合伙人共同投入资金680万元,流转土地1300余亩建立农庄种植茶叶,并联合三圣村村委会,成立了春露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,吸纳社员128人,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。“我接触茶已经有25年了,三圣村土质肥沃,适合种植白茶,去年我们的纯利润达58万元。”季宝生说,“在农庄长期务工的人员约30人,每年人均增收2万元没问题。”
据悉,目前平兴镇茶叶种植面积为市中区之最,全年茶叶产值近5000万元,农户收入约5000元/亩。
四季茶果香,鳝鱼品“平兴”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兴人,黄永生一家三代对临江鳝丝感情很深:“小时候,爷爷在街边摆小摊,售卖临江鳝丝,如今临江鳝丝已建立产业集群,餐馆遍布川内,品牌美誉度连年提升。目前我家经营的酒楼,主打临江鳝丝特色美食,月纯利润可达2至3万元,十分喜人。”
为擦亮临江鳝丝美食品牌,今年平兴镇党委政府引导当地餐饮业主成立“乐山市临江鳝丝美食协会”,于5月成功举办首届临江鳝丝美食文化节。7月,临江鳝丝荣登湖南卫视“天天向上”节目,8月,被列入市中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9月,临江鳝丝走出四川,成功打入首都市场,成为北京餐桌上的一道特色新川菜。
农旅促振兴
又见金风绣锦杉,一生炫彩最开颜。时值冬季,无数市民不约而同前往滑石村六组欣赏身披“金甲”的银杏林。写生、郊游、拍照,随着市民在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纷纷晒出银杏“靓照”,平兴镇约200亩银杏林再也藏不住美,成为高人气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同时,位于滑石村的白象谷田园综合体项目已成功孵化出一个“热带世界”,这里有热带植物观光园、植物驯化园、病虫灾害研究科普园,集“产—学—研”于一体,近百种来自广西、海南、云南等地的特产植物、水果在此“集结”,四季如夏。如何让孩子们在“家门口”大开眼界,平兴作为首选之地,当之无愧。今年10月起,白象谷热带植物博览园与乐师附小建立合作,共同开发、制定“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”等多种主题的研学课程,开展研学体验。乐师附小在滑石村租赁了20亩土地,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种植区域,定期组织学生前来体验农耕生活,乐师附小“星空田园”实践基地应运而生。
以产为源,以学为趣,以研促兴,平兴镇立足区位特点和自然禀赋,着力推进“农业 旅游”,深入融合生态、康养、研学、文化等元素特质,把具有平兴特色的农旅融合产业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最强动能。
幸福指数升
为提升村民生活的舒适度、幸福感,平兴镇优化场镇布局,规范商家经营,租赁闲置工厂打造公共停车场,设置便民信息专用广告栏,绘制特色墙绘,全方位开启“美颜”模式。
为持续美化人居环境,建设美丽乡村,平兴镇按照“路平整、地扫净、服务好、治污染、面貌新”要求,坚持以“五清”行动为抓手,完成临江河小河流域治理,水质从ⅴ类水质稳定为ⅱ类水质;规范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机制,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;完成临江河临江集镇段“绿化、美化、亮化”工程;开展平兴镇“美丽庭院”评选活动,增强农户“知美、爱美、建美、护美”意识;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,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新(改)建1950户,农村公共厕所新(改)建12个。
农旅融合绘新景,乡村振兴谱新篇。平兴镇以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镇为契机,努力建设“兴旺平兴”“花园平兴”“和谐平兴”“安全平兴”“幸福平兴”。(唐诗敏)
(责任编辑:张宇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