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山新闻网讯(记者 李丽秋)经过一个夏季的力量积蓄,沙湾区葫芦镇四峨山村的梯田稻米长势喜人,放眼望去,一片金黄,置身其中,一股稻香夹杂着泥土的芬香扑面而来。
四峨山村因其独特的山、水、气候,造就了罕见的红土梯田,四峨梯田在网络上被评为四川省七大最美梯田之一。相较于山下的收割时间,四峨山的稻米往往总要迟上一周才开始收割,而这段时间正处于雨季,即使烟雨梯田满足了大家对别致美景的向往,但是稻谷的收割和晾晒却成了村民们的难题。
近日,记者来到四峨山村,见到的不是村民的满面愁容,反而是村民们载着收获的稻谷陆陆续续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。跟随村民的脚步记者来到“印象大米”产业扶贫车间,在这里机器声轰鸣,加工的机器整齐排开,烘干房里机器不间歇地运作,原本湿答答的稻谷在车间里待上半天,变得干燥无比。一部分被村民留作自家粮食,一部分当场就被买主看上收购。
扶贫车间的烘干项目不仅惠及的本村村民,更是吸引周边村镇的村民前来。葫芦镇梁村的村集体经济今年收成了1万斤高粱,“听说这里今年可以烘干高粱,我们就过来了。”梁村专干王有梅说,邮费加烘干花费接近1200元,然而往年按照人工收割、人工晾晒往往要花上1800元,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为天气不好而导致高粱发霉生芽,节约了时间成本。她表示明年还会继续选择在这里烘干。
赵玉贵是四峨山村4组的村民,自家种了5亩水稻,今年收成了 2.7吨的谷子,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按照往年收割和晾晒的人工成本大约要花1300元,今年请车间帮忙机械收割,收割完直接拉到车间烘干,成本在540元左右,不仅节约人工成本更节约了时间成本,原本在国庆节左右才能收割晾晒完的水稻,在8月中旬就完成了所有环节。
据了解,“印象大米”产业扶贫车间是四峨山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“印象大米”产业扶贫车间,车间包括有稻谷烘干晾晒,稻谷加工,分拣包装,储存,糠、麸处理等,车间形成了“水稻种植一水稻收割—统一收购一粮谷加工一大米销售”一条龙的产业链条。
然而在此之前,四峨山村没有属于自己的稻谷烘干晾晒,稻谷加工,分拣包装,储存,糠、麸处理的场所,村里特有的“四峨印象”大米均通过第三方进行加工,大米产业发展受到限制,且绝大部分收益都分流至加工厂以及交通运输,成本增加,导致效益不高。 随着车间的建成,不仅帮助解决了“四峨印象”大米的加工问题,更是满足了周边乡镇水稻种植、收割、烘干、精米加工等需求,同时,提供就业服务,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和村民收入。
据悉,四峨山村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000余亩,年产水稻500余吨。“预计今年能烘干稻谷400吨,加工销售20吨,预计年收益达20万元。” 四峨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宋燕霞说,“下一步,将扩大规模,增加设备,方便群众,促进大米产业提档升级,叫响‘四峨印象’金字招牌。”
(责任编辑:叶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