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,总会产生大量的小麦、玉米等秸秆,如何处理成了难题。近年来,市中区紧紧围绕“疏堵结合、以疏为主、因地制宜、综合施治”的原则,推动秸秆多途径、多层次合理利用,让“包袱”变“财富”,促进生态环保、产业发展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一大早,在市中区土主镇红岩村,上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上源农业)工作人员张开河和同事们正忙着收集玉米秸秆。一堆堆的玉米秸秆通过车辆运输,从田间到工厂,经过一系列加工,最终成为菌菇的“美食”。
“你们的秸秆是咋个处理?能不能帮我把这些玉米秆拉走?”在土主镇红岩村村道上,村民杨茂银找到了张开河。面对废弃在自家地里的玉米秆,杨大爷满脸愁容。
“往几年还能拖回家烧火做饭,现在年纪大了,处理这5分地的玉米秆有点够呛。”“大爷别着急,你把玉米秆归拢到路边,我们一会儿就来拉走。”
等待了一会儿,张开河和同事驾驶车辆来到杨大爷的玉米地旁,在机械爪的帮助下,5分地的玉米秆仅仅几分钟就收完了。杨茂银表示,将秸秆堆放在路边就能收走,这样太方便了。
秸秆曾被视为农业废弃物,但在上源农业董事长肖超眼中,秸秆却可制成为食用菌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。“玉米秸秆、大豆秸秆等,含有大量的碳元素和氮元素,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生长需要,我们的蘑菇种植需要大量的秸秆。”肖超告诉记者,以前公司用的秸秆都是从外地购买,高昂的运费造成了蘑菇产出成本增加。“像我们从新疆购买棉花秆,一吨才400多元,但是运费就要800多元,疫情之后,运费更是涨到了上千元。”
面对高昂的运费,肖超将目光放到了本地。今年8月,上源农业与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签订秸秆“四化”利用服务合同,计划在市中区转运秸秆2400吨以上,通过与各村村委会沟通宣传,指导农户将自家的秸秆成堆堆放到指定地点,通过车辆将秸秆转运到集中堆放点,再统一运输到种植场进行加工。
据统计,8月以来,上源农业已在市中区各镇范围内累计收集秸秆近3000吨,市中区、井研县、沐川县等地已经有10多位食用菌种植户用上了本地秸秆制作的菌包。不仅如此,本地收运、本地加工的菌包,也被肖超卖到了省外。从购入转变成输出,这种模式让肖超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成本。
“接下来,我们准备发展更多农户种植食用菌,由公司提供菌种、提供技术、提供种植基料,与农户合作种植,种出来的食用菌由公司回收,以此打造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。”谈及今后的发展,肖超表示,通过本地收运处理秸秆,可让食用菌种植的原料价格降低,从而让食用菌的种植成本降低,种植出来的蘑菇在市场也就更具竞争力。
(编辑:李天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