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巍团岩山下,涛涛大渡河畔,奇峰高耸入云,幽谷涧水清清,这里是峨边的“张家界”,美丽的杨河乡。
杨河乡风光如画,生态自然,坐落于距离峨边县城40公里外的青山绿水之间,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小熊猫、白鹇、珙桐、红豆杉等国家珍稀动植物,出产名贵中药材天麻、三七、重楼等,特色产业三月“梦笋”、杨河茶叶已名声在外。
隋唐时期,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记载,明清时期,是彝区群众采集山货销往汉区的主要来源地,随着山货交易市场,形成了河街子、新街子、铜街子等沿大渡河山货交易地名,延用至今,开辟了嘉州通往大凉山彝区腹地的丝绸之路“阳江水道”。在战乱纷纷的民国时期,杨河 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至今在杨河境内留下了“莫家营”“官家山”“大火地”等具有官宦驻军和刀耕火种特色的地名。在解放时期,更是留下了解放军平叛激战九道拐、白腊坪战役等红色故事。
说到杨河特产“梦笋”,还有一段小故事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国宴需竹笋的任务层层下达到峨边杨河,因为访华活动是在春节之后不久,竹笋还未出土,杨河公社接令后组织村民用锄头将竹笋挖出,空运首都北京,成为招待外国元首的佳肴。为此,周总理还特意向外宾介绍这是来自四川的"山珍",取名为"梦笋",这使得杨河竹笋名声大振。
过去,这里的彝汉群众都靠上天赐予的物产维持生计,彝族群众负责采集,汉族群众负责外销,彝汉儿女世代守望互助。但是,因受交通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,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。
自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支持、关心关爱下,干群团结一致,苦拼苦战,笃定前行,杨河人民战胜苦难,基础设施不断改善,社会事业不断发展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杨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杨河人民迎来美好的新生活。
过去的茅草屋变成了安全宽敞的砖瓦房;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;过去的煤油灯变成了亮如白昼的电灯;过去卖不出好价钱的山货已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各地;曾经靠双腿走亲访友的历史已变成了亲情电话的随时问候;曾经四面透风的教室已变成高大明亮的教学楼。现在偏远闭塞的杨河以素颜秀美的容貌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,杨河之所以能有如此华丽的蜕变,是习总书记“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”的坚强号召,是县委、政府发起“党政苦抓、部门苦帮,干部苦拼、群众苦干”的英明决策。
历史教人成长,成果鼓舞人心。在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杨河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,扎实落实好县委“18345”总体发展思路,戮力同心,奋斗出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亲爱的朋友们,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车水马龙、喧嚣繁华,请到杨河来,杨河的青山绿水、鸟鸣花幽正等着您,我们将备好清脆爽口的杨河梦笋、盛上肉质鲜美的坨坨肉、端出浓烈醇香的彝乡美酒,让我们手牵手跳起达体舞,心连心共唱彝家谣。
(责任编辑:杨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