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7日,人民日报刊发《金口河: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实现“八个前所未有”》,关注金口河区脱贫攻坚收官成效。
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,金口河区始终坚决执行中央、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,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统揽高质量发展,高站位谋划、高标准部署、高效率推进,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胜势,实现了“八个前所未有”,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有望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。
一是坚持党委主责。建立“八个主体”考核同责机制,实行“一天一督导、一周一调度、一月一评比、一季一验靶”,坚决纠正不落实的事,坚决问责不负责的人,倒逼责任、工作、政策落实落地,确保脱贫攻坚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精准施策、高效推动。
二是坚持书记主抓。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各级书记“一号工程”,健全完善脱贫攻坚“1 5 41 n”作战体系,组建30名县级领导一线攻坚方阵,细化到村到户到人脱贫“责任清单”、帮扶“任务清单”和问题“整改清单”,全力抓重点、攻难点、抢进度。
三是坚持干部主帮。建立“4321”结对帮扶机制,明确县级领导每周驻村1天指导,乡镇党委书记每周只休1天,帮扶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每周轮班驻村督导,驻村工作队每周驻村5天,按照“清单制+责任制+时限制”要求,推动6331个问题全面清零。
全域选派脱贫攻坚尖兵
一是全域选派“铁军”。坚持“三个淡化”原则,统筹30名县级干部、68个帮扶单位、41名第一书记、55名农业技术人员、1236名机关党员干部,实现了41个片区“五个一”帮扶力量、1640户4361名贫困人口结对帮扶、37511名非贫困群众走访联系“三个全覆盖”。
二是精准选派“尖兵”。坚持“四选四不选”原则,整合省市区乡四级干部力量,因村因需因人精准选派了41支驻村工作队138名驻村工作队队员,做到了“好人好马上一线、精兵强将抓脱贫”。
三是均衡选派“战队”。坚持“四个联系”原则,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“n 1”结对共建全覆盖,忠诚履行“五项职责”,通过“党员共管、人才共育、资源共享”等方式,实现189名村干部平均年龄37.2岁,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.2%,致富带头人、返乡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返乡大学生达到88.4%。
一是筑牢脱贫保障。坚持将本级财政收入的50%用于脱贫攻坚,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.05亿元,整合各类帮扶资金1.2亿元,实施扶贫项目541个,实现住房安全保障率、村组道路硬化率、安全饮水覆盖率、4g网络覆盖率,文体设施配套率、产业增收吸附率、教育资助覆盖率、医疗救助覆盖率“八个100%”。
二是兜牢返贫底线。抓住“核心是精准、重点在落实、确保可持续”三大关键,逐年设立200万元防致贫返贫基金、5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、100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,先后发放各类兜底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,转移贫困人口就业4281人次,累计减贫1734户4772人、贫困发生率降为0,脱贫奔康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三是夯实奔康基础。投入资金1.75亿元,因地制宜布局“一园两带九基地”现代立体农业,高标准改造提升药、菜、菌、果等特色产业基地5.1万亩,新建畜—禽—菜种养循环示范园5个,转移贫困人口就业5224人次,实现每户都有1名劳务致富能干人,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。
一是打造“宜居乡村”。聚焦“一房二路三水”,先后新(改)建住房8577户,建设提升县乡公路、村组道路、联户路、产业路920公里,解决安全饮水3.5万人、提升9000户群众生活用电质量,改造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19所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9所,成功评为全省第三批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,25个村全部入选四川美丽宜居乡村。
二是扮靓“乡村颜值”。高起点编制“1 6 n”乡村振兴发展规划,按照“拆乱、清废、洁净、植景”思路,整合资金1.2亿元,实施“四大革命”,开展“四清三改两化一提升”全域美化,完成公厕、户厕改造8000多个,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个,胜利村被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、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,“花漾安居”顺河村等5个村被评为“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。
三是培育“文明新村”。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“双同步”,扶贫与扶志扶智“两结合”,用好用活“鸽鸽讲堂、农民夜校、身边好人榜”三大阵地,常态化开展“感恩奋进·我的脱贫路”巡回宣讲,成立全省首个“彝汉双语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”,创新“幸福积分 负面清单”自治管理模式,勤奋做事、勤勉为人、勤劳致富的观念蔚然成风,林丰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,“心连心·鸽鸽讲堂”创始人的莫鸽鸽被评为“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”、“全国十大法治人物”。
“心连心·鸽鸽讲堂”开展主题宣讲
一是“紧缺人才”补短板。与四川农科院、成都中医药大学、乐山师范学院签订校地“战略合作协议”,招录招聘高中教师、员额制医生等急需人才75名,依托金智人力资源公司引进财会、规划、造价、社工等紧缺人才70名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人才支撑。
二是“实战培训”强素能。建立浙江浦江-金口河全域结对“1 1”实战跟班培训机制,选派29批1500余名干部人才赴外培训提能,招商引资完成130亿元,创建区以来历史新高,交出逆势上扬的高质量发展答卷。
三是“实干导向”激活力。出台脱贫攻坚关心关爱18条措施,提拔重用212名“脱贫一线”干部,选派106名区乡村“常青树”干部组建乡村振兴、挂图作战、脱贫攻坚等9个工作组,峨汉高速、成昆复线国省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,滨河路特色街区、金韵广场等一批标志性惠民工程建成投用,圆满收官“十三五”。
一是党群干群敞开心。搭建“有事来协商”平台,组织县级领导、责任部门、乡村干部等每月“村民说事日”,通过“问、说、议、评、办”形式,收集解决办理群众反映涉及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民愿诉求等困难和问题1972件,确保群众“话有地方说、事有地方办”,“村民说事”做法被写入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。
二是党群干群心连心。在元旦、春节、中秋等重要节日,常态开展“联村包户进万家·党群干群一家亲”活动429场次,收集帮扶建议2430条,落实帮扶政策180项、措施1.3万条,脱贫攻坚“满意度、认可度”连续4年均为100%。
三是党群干群一条心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深入实施义务教育“改薄”工程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“填平补齐”工程,持续落实民族地区“十五年免费教育”“十免四补助”等政策,累计发放教育资助、医疗救助基金1500余万元,资助贫困学生1300余人次、救助贫困患者1万余人次,新延风中学、新医联体、生态食品加工园建成投用,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提升,脱贫攻坚电影《大瓦山的笑声》公开发行并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展演。
联村帮户进万家,党群干群一家亲
一是组建“最强支部”。坚持“支部引路、党员带路、产业铺路”,以农业产业园区党总支为龙头,组建41个脱贫奔康党支部,通过“五共工作法”,“联村抱团、整镇抱团、跨镇抱团、整区抱团”四种模式,实现集体经济2020年总收入239万元,“一地生五金”经验先后被省委政策研究室、中央办公厅采用刊发。
二是擦亮“最强品牌”。创新实施“五星三强”党支部评先定级,推动落实“党建十法”,投入1200余万元全覆盖打造完成41个集党务、村务、医务、商务一体的农村党群服务中心,高标准打造“一廊一街一中心一公园”,全面打响“铁道兵党建”品牌。
三是构建“最强联盟”。依托“心连心·峡谷情”基层治理“最强大脑”,全域推进“党员星级积分管理”“党员联系户”“荣誉村民”三项制度,构建“1 1 7 5”精细化治理“党建联盟”,实现“五治协同”,推行“六包四帮”机制实现防疫抗洪“双胜利”,《“四个体系”打好基层治理防控战“疫”》等10条工作典型经验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、中国社会报等中省媒体采用,曙光村被评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村、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开展党员亮身活动,助推脱贫攻坚
一是坚持生态立区。成功跻身省级中药材重点县,持续打好“绿色、生态、有机”三张牌,率先在全国工业硅行业完成大烟量脱硫污染治理,生态环境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,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。培育特色产业5.2万亩、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22个,“金口金品”畅销省内外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902元增至17260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197元增至39564元。
二是坚持旅游兴区。“云上大瓦山,最美大峡谷”旅游品牌全域唱响,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大瓦山旅游综合项目签约落地,自驾游、自助游呈井喷式发展,游客接待量、旅游经济收入提升到104万人次、4.2亿元,同比增长170%、236%,实现历史性跨越。
三是坚持产业强区。枕头坝一级、沙坪二级水电站全面建成发电,枕头坝二级、沙坪一级签约落地,水电能源优势更加凸显,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向上,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.3%;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.9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.8%,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大县、不同于大小凉山其他区县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。
(责任编辑:杨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