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专访五通桥区委书记刘勇
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,支持五通桥区重点发展晶硅光伏、绿色化工、稀土新材料,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,建设“中国绿色硅谷”核心区。五通桥区如何抓好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?日前,记者专访了五通桥区委书记刘勇。
记者:五通桥区将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?
刘勇:五通桥区将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,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,在凝聚共识、形成合力中,学习好、领会好、贯彻好市第八次党代会各项重大部署。
始终坚持深学深思深悟。既牢牢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又示范带动“相对多数”,更层层推进全面覆盖。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(扩大)会议,专题传达学习会议精神,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措施,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、干部教育培训等方式,引导领导干部先行一步、先得其义,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面向一线、面向群众的对象化、互动化宣讲,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。
坚决做到真懂真信真用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委“345”工作思路,坚持以“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增进民生福祉”为主线,坚定实施“工业强区”“城市更新”“绿色发展”三大战略,加快打造千亿绿色硅谷,做强循环经济产业,建设幸福美丽城市。
记者:围绕建设“中国绿色硅谷”核心区和先进制造集聚区,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定位,五通桥区怎样描绘“愿景图”?
刘勇:五通桥区将牢记市委“挑大梁、展雄风、走前列、立头功”的要求和嘱托,精准锚定全市“打造全球晶硅光伏产业投资首选地,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,努力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”的奋斗目标,主动扛起建设“中国绿色硅谷”核心区的时代重任,坚定实施晶硅光伏产业“头号工程”,全力抓好重大产业项目、基础项目和配套项目,加快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营商环境示范园区,力争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—1000亿元。到2025年末,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,为全市经济总量贡献500亿元以上的五通桥力量。
记者:作为乐山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、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一环,五通桥区将怎样科学谋划推动协同改革创新?
刘勇:五通桥区将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格局,全力以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。
一是全力打造创新基地。依托全市“一中心两基地三区块”创新布局,大力实施工业园区赋能升级行动,主动参与推动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,加快打造“中国绿色硅谷”创新基地,深度融入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,奋力打造全国重要光伏能源产业核心聚集区。
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。坚持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,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,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、专家工作站,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,争创“轻质稀土”技术创新中心。力争到2025年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实现倍增。
三是拓展应用创新成果。重点围绕乐山机场、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(项目)建设,深入开展多学科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项目。探索建立一批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,大幅提升先进制造、教育卫生、环境保护、社会治理、文旅融合科技支撑水平,着力强化重点领域科技赋能质量和效益。
记者:五通桥区将如何让市第八次党代会擘画宏阔蓝图变成现实?
刘勇:五通桥区将以“走向世界、硅谷辉煌、一域丰沃、百姓福升、基层扎根、各显其彩”之势,加快建设自然生态、多彩人文、城乡新姿的幸福美丽五通桥。
一是建设“绿色大硅谷”。围绕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“中国绿色硅谷”,高起点建设产业园区、高质量打造产业链条、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,以龙头企业带动优质项目、优质项目壮大优势产业、优势产业支撑特色园区,用晶硅光伏、绿色化工和稀土新材料产业,挺起县域经济发展脊梁。力争到2025年,全区培育年产值超百亿的晶硅光伏企业3家,形成千亿产业集群。
二是建设“美丽小西湖”。围绕“留得住记忆、记得住乡愁、聚得住民心”定位,全方位融入水墨五通桥、桥盐五通桥等特色元素,高标准编制“美丽小西湖”概念性规划,大力实施城市提质、畅通和美化亮化“三大工程”,重塑城市环境面貌,做优城市生活品质,焕发城市发展活力,再续千年盐业文明、再现美丽小西湖风光。
三是建设“幸福五通桥”。围绕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”,统筹推动实施城中村、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项目,新(改)建一批高品质的学校医院、城市公园、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。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,高标准开展场镇提升行动、“五清”行动,扎实做好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,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,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。(罗曦)
(责任编辑:许晶晶)